前言
我的先生,从80年代到90年代,肩负起《霍城史志》的撰写使命,与同仁共赴霍城,探寻文物古迹,挖掘历史底蕴,拜访耆宿,揭示历史真相。受组织之托,他远赴北京故宫档案馆、上海、天津等地,遍访历史博物院与档案馆,搜集关于新疆、伊犁、霍城的历史资料。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查阅、抄写、复印,他满载而归,为书写新疆、伊犁、霍城的真实历史提供了珍贵素材。
身为锡伯族的他,精通锡伯文(满文)和汉文,具备查阅满清档案的独特优势。在他的熏陶下,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我借助头条和笔友们共同学习历史,探讨那些封尘的往事。
霍城的历史(1881年到1915年)
一,霍城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边陲,地处伊犁河谷西部的开阔地带。北以霍尔果斯基耶山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温泉县和博乐市为邻;南濒伊犁河,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相望,东以界梁子和伊宁市、伊宁县接壤;西以霍尔果斯河与哈萨克斯坦为界。边境线长达183公里?
县城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653公里,距伊宁市47公里。国道218、312线及精-伊-霍铁路和清-伊、赛-果、连霍高速—江苏连云港市延伸到霍尔果斯市,是伊犁河谷的门户和通往霍尔果斯口岸进入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各国及欧洲的陆路必经之地。由于霍城县盛产薰衣草,可与法国普罗旺斯、日本北海道媲美,享有“东方普罗旺斯”、“薰衣草之乡”之美誉。

二,霍城县与前苏联的国界线,是清政府迫于沙俄的压力划定的。南自伊犁河与霍尔果斯 河汇合之处,北至别珍套山上的4074、0高地,全长165公里。(霍城县志)
历史:清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1881.2.24),中俄双方在俄国圣彼得堡签订的《中俄改订条约》第七条确定将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割让给俄国。光绪八年九月十八日(1882.10月16日),中俄两国代表签订的《中俄伊犁界约》第一条对划定今县境内的国界做了具体规定“……从此过伊犁河,自北沿霍尔果斯河逆流往北行,入霍尔果斯河之山口至河源,又往北行,至别珍套山,又往西湾,至康喀达巴罕,建立第二十六处界牌鄂博。以霍尔果斯河之东边为中国地,西边为俄国地……。”这样,伊犁河北索伦营所辖之博罗胡吉尔等10个卡伦,及该营右翼四旗屯田的策集、齐齐罕、萨玛尔、图尔根等镇,伊犁河南锡伯营所辖之春济等16个卡伦及附近屯种之处,伊犁各族人民浴血保卫过的维吾尔族农民屯田之克特缅等村庄,全部被沙俄占领。

国界虽然划定,但霍尔果斯河内之洲地与河水常被沙俄多占。民国4年(1915)6月12日,中俄双方地方代表经过议勘,签订《沿霍尔果斯河划界议定书》,将霍尔果斯河自出山口分为几条支流的地方起,至构成霍尔果斯河河道的两条卡拉苏克河汇合处止,双方有争议的岛平分,把原属中国的33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俄国,并规定了双方使用霍尔果斯河水的办法。随后,沿霍尔果斯河州平分线树立了8块界碑。
部分资料来源于《霍城县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