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的成人礼中,男子冠礼,女有及笄礼。
女子行笄礼的时间是十五岁至二十岁之间,只要许嫁15岁便可加笄;如果一直待该许人,最迟也要在二十岁时行及笄礼。
因此,及笄礼标志着女孩从童年迈向了成人。
及笄礼时有三次加笄(具体看《古代女子的及笄礼如何举行,有哪些环节?》),每次要换不同的衣服和首饰,这些衣服和首饰都代表了什么意义?有什么讲究?下面来看看。
1、女童服饰
举行及笄礼之前,表示女孩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女童,穿衣和打扮都是女童的样式。
因此在及笄礼的初加之前,女孩穿的是采衣采履,即童装。根据冠礼的资料,样式有点类似于短挂裤。
发型一般梳双鬟髻、双平髻、双丫髻这样的女童发型。
2、及笄发型
及笄礼开始,初加之前,笄者(待举行加笄礼的女孩)的发型要从女童型给梳为成年女子发型。
及笄礼中这个环节是赞者为笄者梳头,发型根据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流行样式,赞者给笄者梳不同的发髻。
例如高椎髻,朝云近香髻、随云髻、灵蛇髻、惊鸿髻、百合髻等。
3、初加的首饰和服装
初加时,正宾为笄者加笄。
笄,簪也,是一种用来固定发髻的饰品,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就开始使用骨簪或木簪来固定头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簪的样式和用途逐渐丰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人形及鸟兽型的簪头,到了唐末,金、银发簪开始流行,做工十分精致,成为了一种象征身份和地位的饰品。
现在我们看到的凤簪、花鸟形式的簪子,以及金、银、玉等各种材质的簪子和钗都是在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这个环节,贫穷人家的女孩加急用木簪、银簪,一般家庭的女孩用各种金簪、玉簪,富贵人家的女孩,一般用带有各种宝石的金簪、玉簪,反正怎么看着富贵怎么来。
正宾为笄者加笄后,笄者要去换一套与头上发簪相匹配的素衣襦裙,一般为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
4、二加的首饰和服装
二加时,赞者为笄者去发笄,正宾为笄者簪上发钗。
笄者更换一套与头上发钗相匹配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出现于战国时期,是一种上下身互相连接的深衣,其下摆部分裁出曲裾,向后拥拖,蔽体完密而不妨碍行走。
曲裾深衣从战国一直流行到魏晋,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
5、三加的首饰和服装
二加时,赞者为笄者去发钗,正宾为笄者簪上钗冠。
钗冠主要由花钗和博鬓组成。在宋代,龙凤花钗冠是皇后、皇太后在出席重要场合时佩戴的礼冠。太子妃、公主及王妃的冠饰则去龙,为凤冠。朝廷命妇的冠饰也被称作花钗冠,其装饰的宝钿数量多寡预示着等级的高下。
在明代,皇后、皇太子妃所戴之冠称为凤冠,定制为九龙四凤,各衔珠滴。其他品阶命妇所戴之冠成为翟冠,较凤冠简化。
《锦心似玉》中徐太夫人和十一娘进宫时,头上戴的就是朝廷命妇的钗冠。
笄者更换一套与头上钗冠相匹配的大袖长裙礼服,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穿上大袖长裙礼服,身份贵重的女孩也会佩戴相征身份的帔或霞帔,佩坠,以及玉石挂件等。
唐朝时的帔像一条长纱巾,绕于后背垂在两臂之间,下垂部分可垂于臂弯,可用手捧在胸前,可固定在裙子系带上,形式多样。一句话,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披肩。
到明代,帔演变成霞佩,是一种狭长的绣巾。与宋代绕颈而佩的方式不同,明代霞佩是由身后下摆处经肩绕到身前,下垂至膝,底端并合,缀一坠子。明代后妃、命妇的礼服中施霞佩,霞佩的花纹和帔坠的材质,所饰禽鸟种类均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是佩戴者身份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