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见到一些庄重的场合把夫妻称“伉俪”。那么,“伉俪”是什么意思呢?“伉俪”读 kàng lì(康哩),最早见于《左传•成公十二年》:“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大概意思是,你自己不能庇护你的妻子,结果让别人夺走。这里的伉俪指的是妻子。《左传·昭公二年》:“晋少姜卒。公如晋,及河,晋侯使士文伯来辞曰:‘非伉俪也,请君无辱。’”大概意思是,晋平公小妾少姜死了,鲁昭公来到黄河边悼唁,被晋平公辞谢,说少姜“非伉俪也”,也就是不是正室,按礼节不需要鲁昭公亲自悼唁。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伉俪”是专指身份匹配的夫妻,妾不能称呼为伉俪。在古代,“伉”通“抗”,本意是相当、匹敌,《战国策.秦策一》:“天下莫之能伉。”“俪”,本意为配偶,《广雅》:“俪,耦也。”“耦”通“偶”,即配偶。因此,“伉俪”是指可以相匹敌的配偶。从晋代开始,把夫妻也称“伉俪”。今人们尊称个人条件、事业成就相当的夫妇为“伉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