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布朗族简介及风俗穿着(一个以茶为生的民族)

  •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6 14:33:42    

经历了诸多的中原战争,岁月更迭,濮族人选择远走他乡,最后在云南定居,然后经历了民族分化,迁徙,濮人逐渐分化形成了布朗族、佤族等后来的民族。


追溯起源,布朗族是中国南方原住民濮人的一支后代。古中国的商周时代,文明集中于黄河流域,而在大山之中,布朗族人的先民已经开始产生了自己的文化。


民族简介

布朗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布朗"或"巴朗",临沧市和保山市的自称"乌",思茅的自称"本族",澜沧县文东乡的自称"翁拱"等。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布朗族”。他们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




他们的音乐也绚丽多彩、曲调优美,在布朗族的日常生活中,民歌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口传心授《千年布朗》


《千年布朗》是中国少数民族—布朗族音乐首张原创母语专辑。保留布朗族音乐最原始纯美的风貌,将生活中的感悟、欢乐与布朗族音乐元素之魅力寄于歌曲之中。万物有灵,古老调子,被时间锤炼的根源音乐,看得见的生命力 听得见的泥土芬芳。



翁基古寨


在中国云南的西南边陲,有一个神奇美丽的古寨--翁基。翁基地处普洱市、西双版纳和缅甸交界处的群山原始森林中,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19.4°C。


这里群山环抱,山峦叠翠,山川秀美。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山花烂漫,果实累累。山间云雾缭绕,山下云海茫茫,犹如人间世外桃源。


翁基古寨共有80户380人,其中布朗族295人,寨子历史久远,布朗族生态文化保留和传承完整。

这里原始风貌浓郁,自然风光秀丽,民族特色浓厚。这个古朴而原始的布朗族寨子,被誉为“千年布朗古寨”。


千年茶农


布朗族在中国只有十多万人,属于人口比较少的少数民族,但他们的名声却很响——中国人爱茶,而布朗人发现了茶。这是第一个种茶饮茶的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茶一直在他们的生活中居着重要的位置。他们的祖先古濮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叶并加以利用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早驯化、栽培和种植茶的云南少数民族,有“古老茶农”之称。



千百年来,布朗族一直保留着种茶饮茶的传统习俗,他们每迁徙到一个地方,一般都会在那里种下茶树。他们家家户户自己晒茶、拣茶,炒茶,在当地,茶树成了“摇钱树”。



因此,有布朗族寨子或曾经有过布朗族寨子的地方,其附近几乎都有古茶树。


奇布朗人家房顶三叶草,那是茶的标志,茶是布朗族人的信仰,是布朗族人的图腾,是布朗族人的生命,和布朗人有着不可分离的缘分。



布朗族人除了嗜茶,还嗜烟。布朗族抽烟,嚼烟不分男女老少,男人喜欢强烈的刺激烟味。妇女则常叨一根长杆烟锅,吸味软清淡的烟丝,瞬间切换到一个全民抽烟的模式。


蜂桶鼓舞


布朗族在艺术上除了音乐外,舞蹈艺术也丰富多姿,歌与舞常常形影相随,密不可分。在布朗族的传统歌舞中,以鼓舞最具特色,而鼓舞又以双江布朗族的蜂桶鼓舞最为有名。



蜂桶鼓舞布朗语叫做"克广"(跳鼓),因其形似蜜蜂桶而得名。它是一项群众性舞蹈,参加人数不限,分为三步和五步两种,演出时,由两名年轻男女双手各持一条"帕节"(即毛巾)在前面跳"帕节舞"引导,舞蹈动作主要是甩手巾。



其后是蜂桶鼓队,几种打击乐器相配合,高、中、低音融为一体,独具情趣,动作大方、潇洒、粗犷、活泼,舞姿轻盈、柔和、细腻。


纺织技艺


布朗族妇女善于纺织,他们的传统纺织技术十分高超,在历史上享有盛誉。



纺织原料有棉花、苎麻和葛线麻等数种,以纺织棉布为主。这些布用来缝制上衣、筒裙、背带、布袋、裹脚布等。



纺织品种有斜纹布、平布和彩锦,布的质地厚实耐穿,深受本族人喜爱。



布朗族传统纺织工艺主要由纺织工具、纺织工艺和染色三部分组成。极具特色的纺织工具,富有创造的纺织工艺和特有的染色,让布朗族的传统纺织技术印上独属于他们的民族印记。


服饰潮流


生活于群山和森林之中的布朗族,以其独特的方式装扮自己,注重突出个性,由于偏爱黑色,他们的服色往往以黑色和青色为主。


布朗族妇女的服饰则更多地保留了传统特色,上穿紧身无领短衣,下着双层筒裙,腰系腰带,绑护腿,很是干净利落。头挽发髻,缠大包头,包头上常以银链、银铃作饰件。



布朗族男子上身着黑色或青色无领或圆领长袖对襟短衫,下着黑色宽裆裤,裤腿短而肥大,头裹黑色或白色布料包头。



建筑之美


布朗族的传统住房主要为干栏式竹楼,为竹木结构。既可通风防潮又能避开野兽的侵扰,比较适合山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


布朗族的传统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堆放柴禾、农具,安装脚碓和织机等;



楼上住人,室内中央设火塘,供做饭、取暖、照明之用,每家每户在二楼住房外一般会有露台,用来摆放植物,晾晒衣物,吃饭和品茶小憩。也是寨民晾晒谷物、茶叶和纳凉的地方。



卧室与待客之处铺以篾席,屋内所有家具几乎全用竹材做成。以竹片编织四壁,铺设楼板,空隙很大,但通风却很好。


室内无隔板,堂屋、火塘、住室相通,火塘呈一方形,设于屋子中央,上面放置一个铁三脚架,以供烧水煮饭,火从不熄灭。


节日习俗


开门节,又称“出夏节”是信奉南传上部座佛教民族的共同节日,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


全村信徒携带贡品前往缅寺施舍功德,老人进缅寺听佛爷诵经,三日后返家,三天内全村停止生产,青年男女尽情唱歌跳舞,击鼓锣,三天后,缅寺大门打开。



开门节是佛教文化与民间传统文化结合,布朗族将它视为一年中最神圣的节日。


饮食习惯


布朗人以大米为主要食粮,以玉米、豆类为辅。布朗族人饮食特点是以酸、辣、香、凉、生为主,烹制方法主要有煮、炒、蒸、炸、烧、烤、腌、生食等8种,虽然烹制技术简单,但仍有自己独特的风味。


布朗族不仅喜食酸鱼、酸菜、酸笋,而且喜欢饮用一种独具民族特色与地区特色的饮料——酸茶。酸茶制法是:先将新鲜茶叶煮熟放在阴凉处,待茶叶变酸后置于竹筒中,塞紧,再用竹笋叶将竹筒包好埋进土中,三四个月后取出,即成酸茶。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