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相夫教子啥意思(“相夫教子”的潜在的意义)

  •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9 08:05:04    

“相夫教子”一词出自春秋·鲁·孔丘《论语·季氏》,它的解释是这样的:

“相夫教子”是古代衡量妇女道德水平的一种标准,也是对贤淑妻子的称赞。在古代社会衡量一个妇女是不是一个“贤妻良母”,能否“相夫教子”是关键的一个标准,所“相夫”就是对丈夫要在生活上照顾好,事业上要多进行有益的“辅佐”,如果丈夫是为官的,就要劝慰他清正廉洁,做一个百姓拥戴的清官,如果丈夫经商,就要协助丈夫作好买卖,总之就是形成一个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和谐局面。至于“教子”很好理解,就是教育好孩子,“孟母三迁”的故事和戏剧中的传统剧目“三娘教子”都是说“教子有方”的故事。

这个词如果今天用来对一个女人说:结婚后你要好好的“相夫教子”,辞掉工作安心待在家中吧。

指定会换来对方的反对和抵触:都什么年代了,还只是让我“相夫教子”?男女平等,我也要体现我的价值,有我自己的事业……等等,一番慷慨陈词。

也确实,如今女性已经占了半边天,好多领域里都有杰出的女性,无论从人际关系的社交能力上,还是工作起来的业务能力上,好多女性不輸男性朋友。

我们(包括我)一度对“相夫教子”持有反感态度,甚至感觉这个词多少有点对女性的歧视,我们这辈子来世上走一遭,也曾寒窗苦读,最后怎么可以只局限于这些事情上呢?岂不知如果能够把老公“扶持调教”好,把孩子“抚养教育”好,才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我们的价值取向实在不应该把“相夫教子”当作老调嗤之以鼻进而撇开不谈。

从70年代开始,更多的女性逐渐走出家庭,一是为了家庭生计,二是为了拼一番事业,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初衷,总之,渐渐的我们看到:许多农村的宅子里,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而城市里的土著们,虽然大多不用背井离乡,男男女女也都有各自的工作,婚后待在家里安心“相夫教子”的人已经微乎其微。

不要说女性不甘心待在家中,就连一部分男性朋友也觉得家庭负担这么重,你不出去工作,我自己一个人养活的起一大家子吗?他们也赞成,甚至有的还逼迫自己的老婆出去挣钱。

时代的变迁和大趋势之下,今天的我们已经习惯,和常态化了男女都出去工作的社会现象。

现在,我们再次回过头来想想孔子他老人家说的“相夫教子”这句话的含义:

“相夫”就是在家要好好服侍老公,不仅如此,还要时常进良善提点之言,防止自己的老公因为一时的蛮横也好,糊涂也罢,做错了事说错了话,同时把家打理好,不让主外的人有所挂牵和顾虑,总之就是要以老婆的身份尽到“丞相”一般的职责。

而“教子”自然就是守着孩子,把他们养大成人,时常教授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那个时候的母子老幼关系,我们可以看到,真的是尊卑有别,上行下效,每天早晚要请安,三拜九叩之礼在某些场合一样都不能少,那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我们中国人可以不信神不信鬼,但绝对信祖宗。

无论是站还是坐,无论是走路还是吃饭,都有各自的品相,不可不遵,跟长辈说句话不能大声,说完话走出去也不能立刻转身,要退后几步再转头而去,这里面都透着“教育”的沉淀和“规矩”的世袭。

而如今,孩子说不得,骂不得,更是打不得,如此娇宠却换不来足够的恭敬和尊重,一不如意动不动跳楼的,自杀的,对家长也是想吼就吼一顿,甚至还动手,地位之高,爷爷奶奶都比不上,哪里像从前还给你三拜九叩。

当时那些所有的训教和家规,大多都是由母亲完成的,父亲主外嘛,琐碎日常自然不会过多掺和,我们可以看到古时的不孝之人少之又少,而且从很多的历史剧和古装剧中,我们能感觉到母亲和孩子们的情感一般都很深厚,无论是多么混蛋的世子,还是安贫乐道的普通孩子,对母亲始终是毕恭毕敬。

这些现象应该与当时的世风,和相夫教子的提倡是有很大关系的,母亲的作用在一个家庭当中举足轻重,而且,能够与母亲终日相守在一起,这种良好的情感积淀,也让孩子们获得了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在成长的哪个时期,母亲都与之相伴,这种与生俱来的安全感,值得我们现在的孩子去艳羡和攀比。

过去的离婚率几乎为零,家庭的完整性,也是孩子们基本不用担心的事情,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可能永远都不会遭遇父母离异所带来的创伤,孩子们只需单纯而又饱满的度过他们的婴幼儿至青少年时代。

对比当下,孩子生下来之后,有正式工作的女性朋友只有98天的产假,特殊的单位和工作性质不一样的,最多有一年的产假,那些急于出去挣钱的家庭,要去外地打工的家庭妇女,陪伴孩子的时间更是少的可怜,甚至常年见不到父母。

我们的孩子大多都是隔辈长起来的,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对母爱的那份渴望,对家庭团圆的期待,几乎伴随着整个童年,甚至整个人生。

于是,现实中不少的孩子就成了这样的:

  • 老人溺爱之下的问题孩子
  • 缺少父母陪伴没有安全感,进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
  • 没规没矩,异常叛逆的熊孩子
  • 离婚率持续增长下受到心灵创伤的单亲孩子
  • 监督不善之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
  • 相关年龄段得不到良好启蒙教育和陪伴互动,而出现病理反应的孩子(比如语言迟缓等)

等等等等,某种意义来说母亲的角色其实就应该是“相夫教子”,男女有别,别在哪里?你把所有的区别都找平了,男女确实在事业和公众场合的曝光度上几乎一样了,但是,家里的孩子却失去了他们本应得到的亲情陪伴。

如果非要讲究男女的绝对平等,孩子就成了牺牲品,他们应该享有的母爱,父爱,以及在他们成长阶段,家长应该给予的影响和教育以及引导,孩子又该找谁去要呢?这些是老人能够做到和替代的吗?

生而为女人,单从从性别上来理解,本分的事就是顾家顾孩子,我们不是提倡纯粹的“相夫教子”回归家庭,大环境也不可能完全能回得去,但是当工作和挣钱跟孩子做比较的时候,做出让步的永远都应该是前者。

我们至少应该在孩子成长的几个关键阶段重视起来,最好是陪伴在身边:

  • 哺乳期(0-9个月)
  • 语言启蒙期(3岁之前)
  • 性格发展期,(3-12岁)
  • 叛逆期(10-16岁)
  • 孩子上学时重要的几个阶段(1年级学习作息习惯养成期、3年级跨阶学习期、五年级督促期、中考和高考前后)

这几年就是孩子最关键,对人生起到决定性教育的几个的阶段,有条件的情况下父母一起,没条件下最起码妈妈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并且做到是有效陪伴,休假多少天你做不了主,可是,到底是工作重要还是孩子重要,你却分得清。

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就比如当下好多幼儿高发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已经令许多家长警惕和胆颤了,还有青少年犯罪的那些事例,即使你辞掉工作把后半生都搭进去,可能再也换不回他们最需要你的那几年了。

我们的孩子需要的不多,最关键的几年里你足够重视,最好在身边就可以,他最渴望有你的日子里,你在就行,什么都可以错过,唯独孩子的成长不可错过。

“相夫教子”,在过去是评价女人道德水平的一个标准,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女人是不是“贤妻良母”标准,这个标准希望在当下依然有效,其意义深远,你可以形式上抛开过去的模式,找到合适当下的一种“尽责”方式,但永远不要淡化作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应当恪守的最基本的责任,也不要被时代的口号和洪流带的太远,以至于找不到了自己要守护的根本。

借台湾心理学博士、脑科专家洪兰女士的一句话:

从人类演化角度,女性的情绪能量远远超过男性,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所以,当你教育一个男童,你教育的只是一个男童;但是当你教育一个女童,你教育的是整个家庭和下一代。

且不论教育男孩和女孩是否有区别,由此可见,男子不可小觑女子本性里所具备的对家庭,对孩子,对社会的影响能力,应该最大限度的去配合和保证妻子在家教育孩子的时间,女子更不应该轻视“相夫教子”的概念,孩子真的不是生下来,丢给老人或者保姆,只要看着他长大就算完成的一个过程,而是一个关乎国泰民安,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工程。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