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西湖区龙坞镇的茶农谭师傅已踏着露水走进茶园,准备抢收新一轮的明前茶。与往年不同的是,他手中多了一台形似单反的“黑科技”——高光谱相机。相机插入无人机,按下启动键,镜头扫过茶丛,手机打开一看,谭师傅心里就有了数。几轮快速巡视后,谭师傅便赶回家,向采茶工们分派起今天的任务。

“从前采茶靠眼看,如今天上看着采,方便得很!”谭师傅笑道。
一般来说,采茶需要农户凭经验来判断采茶时机,这个过程并非易事。但现在,“高光谱相机可精准捕捉茶叶叶绿素含量、含水量等关键指标。数据传回云端后,AI便可计算出‘最佳采摘模型’,精准预测每片茶园的开采窗口期,快速反馈至茶农手机。”西湖智能视觉技术团队创始人袁鑫说:“比如,这边的茶丛已经到了最佳采摘期,那边还未到。”

一台小相机为何能发挥那么重要的作用?袁鑫进一步解释,这有赖于一项核心技术——单曝光压缩成像技术。高光谱相机可通过该技术,细分出日常生活中的颜色和不同的反光效果,划分出茶叶萌芽期、成熟期、展叶期。这样,传统依赖经验的过程便转化为可量化的科学指标,提高了茶叶分选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人力成本。

目前,企业已围绕该项技术研发出四款相机,运用至科研、市政、消防、比赛拍摄等行业。其中,高光谱相机作为企业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相关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今年3月霜冻较多,不少农户采摘时间都延后了。如果可以提前用相机扫一扫,看出叶子的变形,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采摘时机偏差导致的经济损失和人力浪费。”袁鑫说。
“数字采茶哨兵”得以在田间地头施展拳脚,离不开西湖区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大力扶持。
“我们企业发展初期有场地扩租、产业链接的需求,但和对方企业沟通对接比较慢,耽误了相关项目的推进。紫荆港科技城管委会得知后,第一时间联合多部门帮助我们协调对接,很快问题就得到了解决。”袁鑫说。

结束采访前,袁鑫还分享了企业的发展目标:“其实,机器视觉的起源是数码相机,发展到现在也才50多年的历史。我们的目标就是把相机做得更加智能,聚焦计算机成像这个方向展现‘真实世界’,让相机拍出我们的眼睛看到的色彩,真正做到所见即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