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回应科学教师培养的时代之问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8:40:00    

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帮助人类告别愚昧、摆脱迷信、走向文明。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性工程。

在当前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领域的宝贵财富,其核心理念在于追求卓越、勇于探索、无私奉献,这与科学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科学教育相关专业师范生作为职前科学教师,其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是未来科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将教育家精神融入科学教师职前培养,不仅能够提升职前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更能激发他们的教育热情,为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教师培养的时代使命与现实挑战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以指导和推动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到《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再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和当前对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

科学教师是科学教育的重要执行者和引导者,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造就一大批高质量科学教师是开展科学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科学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还存在着基础总体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科学教育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尤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整体力量薄弱、专业素养水平不高、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机制仍需突破等问题和不足。在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师还存在缺口大、兼任教师比例高、师资配备率低、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在科学教师培养过程中,“重技能轻精神”“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较为普遍。许多培养项目过度聚焦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教学技能的培训,忽视了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教育家精神与科学教育融合不足,导致教师在教育情怀、创新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发展不足,难以有效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与创新实践,制约了科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教育家精神与科学教师培养的耦合逻辑

教育家精神与科学教育目标的深度契合。教育家精神倡导的“求是创新”与“启智润心”与科学教育所需的探究精神、批判性思维同频共振。科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致力于传授科学知识,更需要将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创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得到充实,更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全面发展,助力学生从“知识学习”到“德艺双馨”的发展进阶,推动科学教育从知识记忆向创新思维培养转型。

教育家精神塑造科学教师的使命担当。教育家精神强调“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科学教师应当将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他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科学责任感,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知识与国家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繁荣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热情和决心。

教育家精神赋能科学教师能力提升。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兼具“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与“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育家精神激发科学教师内生动力,促使其成为学生科学兴趣的启蒙者与创新能力的引导者。科学教师需要通过持续的专业发展与自我提升,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与教育艺术,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探索科学世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因此,教育家精神与科学教师培养的耦合,不仅是提升科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更是实现教育强国梦想的重要保障。它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知,敢于突破传统框架,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构建“精神引领—实践赋能”的双驱培养模式

科学教育正经历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范式跃迁。在这一背景下,科学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这意味着,科学教师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以适应这一变革。他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更要具备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发现科学、应用科学的能力。科学教育相关专业的师范生是科学教师来源的主力军,这一模式旨在通过教育家精神的引领,激发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科学探索的激情,同时通过实践赋能,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实践能力。

教育家精神引领:筑牢科学教师培养根基。通过“科学家进校园”“教育名家领航计划”等有形载体,将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为国家科学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融入师范生的课程,涵养师范生的科学情怀和奉献精神。激励科学教师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科学教育视为培育未来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重塑师范生的教育信仰,使其理解科学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科学思维、科学伦理与人文精神的共生过程,为师范生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四有”好科学教师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维实践场域:赋能师范生教学实践智慧生成。构建高校实验室(实验场景)+校园微环境(问题场景)+社会大课堂(应用场景)的三维实践场域,形成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无缝对接。在高校实验室中,师范生通过深入探索科学原理,进行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实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探究能力。校园微环境则提供了一个将科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如生态监测项目,可以引导师范生通过观察、分析校园环境变化,培养他们的实证精神与问题解决能力。社会大课堂则进一步拓宽了科学教育的边界,可以通过与科技馆、企业研发中心的深度合作,为师范生提供接触前沿科技与实际应用场景的机会。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拥有丰富的科普资源和展览内容,为师范生提供了直观了解科学原理和技术应用的平台,加深师范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锻炼提升他们的科普传播的能力。企业研发中心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通过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或实习实践,师范生能够亲身体验从科研设想到产品开发的全过程,助力师范生实现从理论认知到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螺旋上升。

(作者肖士恩系衡水学院院长、教授,马雪玉系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太行分中心执行主任、教授。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河北省小学科学教育师资现状调查及培育路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2JS0306)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16日第13版

作者:肖士恩 马雪玉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