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 | 淮南:融合赋新,拥抱“诗和远方”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8:05:00    


我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响“楚风汉韵 山水淮南”品牌——

融合赋新,拥抱“诗和远方”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我市牢记谆谆嘱托,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寿州古城、八公山、武王墩为主线,加快建设楚汉文化旅游核心区;抓住《六姊妹》在中央广电总台热播的机遇,打造九龙岗历史文化街区;实施“旅游+”战略,积极培养新业态、营造新场景、释放新活力,构建了文旅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发展新格局。

清明假期,位于寿州古城内的二十四节气馆人气火爆,三天吸引9000多人前往打卡。

寿县二十四节气馆由原寿县博物馆及周边附属建筑改造而成,布展以“何以节气——亘古华夏与广袤天地的时空对话”为主题,设有“观时知序”“依时而耕”“循时矩行”“与时共生”四大板块,结合实物与多媒体演绎,呈现节气之韵、时序之美。“自今年1月16日开馆以来,共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实现收入200余万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传统文化为魂,现代科技赋能,实现二十四节气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打造寿县二十四节气馆,是我市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苍苍八公山,清清安丰塘,一轴山水画,千年梦之乡……

寿县一眼,便是千年。

眼下,“楚风汉韵 潮起寿州”2025年寿州古城—八公山农历三月十五民俗文化交流活动正有序开展。寿县选择“文学”“美食”“非遗”“节庆”“音乐”文化IP,推出八公山梨花诗会暨2023-2024年度寿县文艺精品奖颁奖典礼、八公山豆腐文化交流会、三月十五四顶山民俗活动、寿州古城物资交流大会、中华古诗词琴歌艺术音乐会等多项活动,激活文旅融合新引擎。

古城是灵魂,旅游是载体,当古城遇上旅游,产生了“奇妙反应”。2025年春节,寿州古城用春节IP“活化”2600多年的“文明密码”,让千年楚都破壁出圈。节日期间,寿州古城推出非遗民俗文化节,通过寿州狮队大拜年、寿州踩街迎宾大巡游、非遗体育展演、非遗戏曲展演、非遗民俗展演、非遗文化市集、非遗灯展等,为游客提供多维非遗体验。“寿州古城‘非遗中国年’从腊八节开启至正月十五结束。寿县以春节档的36天,撬动全年的365天,让古城不仅是旅游目的地,更是文明传承的创新工场。”网友们说。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假期,寿县重点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86万人次,综合收入11.36亿元。

八公山素有“皖北第一名山”的美誉。

清明假期,以“天清地明 好时节”“春日不负好‘食’节”为主题的系列文旅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游客。“假期首日吸引了5000余名游客前来打卡体验。”八公山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淮南子文化馆、八公山地质博物馆、妙山环山通道改扩建项目、妙山书茶民宿群、闪冲休闲民宿等旅游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八公山风景区北门至乐涧套旅游线路串联成景……八公山区探索“旅游+”“+旅游”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擦亮“八公仙境、豆腐故里”旅游品牌。

图片

一部剧一座城,统筹联动,打造“南”以忘“淮”的欢乐之旅

在大通区九龙岗历史文化街区上演一次Citywalk,感受历史建筑的岁月沧桑,体验非遗文创市集的创意,品尝一碗地道淮南牛肉汤,开启一场兼有文艺范与烟火气的快乐之旅·……

3月31日,“春游江淮·皖美乡味”安徽省乡村旅游主题活动暨“皖美食光·相聚淮南”乡村旅游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活动借力《六姊妹》IP热度,举办电商直播、美食市集、电视剧拍摄地实景展示、乡村旅游体验行、非遗文创市集、年代记忆打卡等特色活动,打造了“可玩、可购、可传播”的旅游消费新场景,让“流量”变“留量”。

九龙岗是淮南城市发展的源头。九龙岗历史文化街区内现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九龙岗老火车站碉堡,淮南市“三普”登记在册文物点淮南煤矿一、二号井遗址等众多文物古迹。

我市抓住《六姊妹》在中央广电总台热播的机遇,正在细化完善规划设计,加快推进九龙岗历史地段及周边整体提升,打造九龙岗历史文化街区。“我们突出‘工矿城市记忆体验’主题,精心打造煤矿文化记忆、城建文化记忆、铁路文化记忆、市井生活记忆板块,共塑九龙岗时光情境。”淮南文旅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寿县新桥产业园,集聚了安徽隆平高科(新桥)公司、安徽红旗种业公司、安徽桃花源农业科技公司、安徽华赋种业科技公司等“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4家,在水稻、油菜育种技术和能力方面居全省第一方阵。

“今年小麦长势良好,夏种的稻种也该提前准备了,隆平高科的新稻种稳定性强,35元一斤,粮食产量可以保证!”4月6日,种粮大户陈元一边在自家田头查看苗情,一边和记者唠着。

在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陈元流转了1500亩地,每年轮种一麦一稻,生活充实且忙碌。

陈元给记者算了笔账,一亩地使用稻种不到2公斤,亩产能有700公斤,一季水稻能赚70多万元。

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所在,是“藏粮于技”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淮南市围绕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整合农科所、龙头企业种业基地优势,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聚焦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做强做优农业“芯片”。

2024年,源两优600、皖垦麦22等6个水稻、小麦新品种,在寿县、凤台县新增推广面积12.09万亩,获省财政补助资金392.7万元。

“良种培育的不断突破,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淮南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蒋超说,如今,淮南市“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有7家,制种面积16.35万亩。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庆磊

配图 倪军 张越 陈海涛 孙鸿

部分图片来源于淮南文旅

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图片
点分享
图片
图片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