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岳阳段考察时,叮嘱做好长江保护和修复工作,守护好一江碧水。500多万巴陵儿女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以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为统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七年来,岳阳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提前实现“清零”目标;以绣花功夫构建城乡全覆盖的污水垃圾处理体系,让江河安澜、岸绿景美。
如今,长江岸线复绿成荫,洞庭湖重现“江豚腾跃、候鸟翩跹”的生态盛景。“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岳阳之为,正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样本。
生态兴则百业兴。当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岳阳正以“大美江湖”的姿态拥抱世界。
仅2025年春节假期,岳阳累计接待游客522.32万人次,同比增长38.89%;游客总花费为70.35亿元,同比增长22.5%……
绿色,已然成为这座城市最亮丽的底色和最持久的竞争力。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岳阳段并殷殷嘱托“守护好一江碧水”七周年,恰逢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将在岳阳召开。本报推出《七载答卷 大美江湖——“守护好一江碧水”特别报道》,聚焦这片土地上的生态变迁、治理密码与发展新机,解码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岳阳样本”,见证一座城市与青山绿水的共生共荣。敬请关注。
今天,我们把镜头对准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见证这片古老湿地的蝶变与重生之路。

在长江中游南岸,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湘北大地之上。它是“长江之肾”洞庭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更是无数珍稀物种的温暖家园。
近年来,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东洞庭湖管理局)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勇挑守护这片生态瑰宝的千钧重担,在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科研监测等多个关键领域成果显著,书写出湿地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岳阳样本,为“守护好一江碧水”,呈上了一份令党和人民都满意的生态答卷。
生态保护:
筑牢坚实防线,守护湿地生命线
“东洞庭湖是众多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家园,其生态系统稳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长江中游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始终是我们的核心任务。”东洞庭湖管理局副局长姚波涛表示。
2019年,《岳阳市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施行,为保护工作提供法治保障,明确禁止非法采砂、捕捞、侵占湿地等行为。
该局严格依法履职,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拆除53处非法矮围,恢复水生态系统;清除“迷魂阵”等非法捕捞工具,改善水生生物栖息环境;查处非法采砂案件57起、刑事立案6起,有力震慑违法分子,推动洞庭湖水域生态逐步恢复往日生机。针对威胁湿地生态的欧美黑杨,该局雷厉风行,于2020年前完成核心区黑杨清除,并制定缓冲区与实验区整治方案,逐步让原生植被重焕生机。
每年候鸟迁徙季节,东洞庭湖管理局采取“机关联站”方式增派人手,加强日常巡护与专项管控,为越冬候鸟打造安全的栖息港湾。
2024年观鸟节前后,姚波涛带领保护科科长杨刚等人,全身心投入宣传、巡查、巡护和打击违法工作,常常忙到凌晨两三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采桑湖管理站站长余志兵扎根一线近20年,以站为家、默默付出,即便屡遭挑衅威胁,但从未退缩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5年监测数据显示,保护区小天鹅数量从3.3万只增至4.23万只,越冬水鸟总数突破28万只,麋鹿种群达323只,均创下10年新高。这些数据印证着东洞庭湖管理局干部职工的日夜坚守,更是他们守护生态决心的有力注脚。

生态修复:
重塑美好生境,激活湿地生命力
三峡工程蓄水后,洞庭湖湖区水文节律显著改变,给东洞庭湖生态系统带来多重挑战。
“为应对挑战,我局以系统性修复工程为抓手,推动湿地功能再生。”东洞庭湖管理局项目办主任涂玮向记者介绍。近年来,该局积极争资引项,在岳阳县、君山区、华容县等涉保护区域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6亿余元,修复湿地面积近2700公顷。项目通过水位控制、水系连通、植被恢复等措施,使枯水期子湖泊保持蓄水能力,扩大越冬鸟类食源地,提升湿地生态功能。
迄今,东洞庭湖保护区仍持续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实施,通过恢复蓄水、补水及水源涵养功能,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享有盛誉的江豚湾已成为生态旅游打卡地,生态修复成效转化为文旅效益。
作为东洞庭湖“明星物种”,麋鹿保护成效显著。东洞庭湖管理局建设380亩救护避难中心,成功救助麋鹿30只,推动野生种群从不足10只增长至323只,形成稳定野化群落。同时,通过撒播草籽、生态补水等措施,修复采桑湖、君山后湖等栖息地,保障苔草等主食植物繁衍,为麋鹿生存筑牢生态根基。

科研监测:
科技赋能助力,构建智慧保护网
科研监测是东洞庭湖生态治理的“智慧大脑”,是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撑。东洞庭湖管理局积极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构建起“天地一体”的监测体系,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020年,该局投资970余万元,在保护区域布设50套智能视频设备,实现重点区域实时监控。同步开发“湿地监测信息管理平台”与“巡护数据采集平台”,动态采集分析湿地生态数据,精准掌握系统变化。
2024年,洞庭湖湿地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入选国家级站点。该站以“一站多点”模式整合水文、气象、生物多样性数据,开展碳通量、地下水位等高频观测,为生态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成为生态保护的“智能导航”。
强化科研合作与人才培育,联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院等科研机构,运用卫星定位技术监测麋鹿迁移路径、分析候鸟迁徙规律,相关数据纳入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库,为后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东洞庭湖管理局副局长宋玉成既是野生动植物保护专家,也是2015年岳阳市人才引进工作中招纳的两名博士之一。十年来,他在麋鹿保护与研究上付出了不少心血。
同时,定期发布《生态监测公报》,向社会公开东洞庭湖生态状况,依托“洞庭湖国际观鸟节”等品牌活动,推动科研成果向公众传播,提升社会参与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东洞庭湖的生态保护。
东洞庭湖管理局局长童峥表示:“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守护东洞庭湖生态瑰宝,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永续!”
从立法严管到工程修复,从科技监测到公众参与,从“生态修复”到“绿色共生”,东洞庭湖管理局湿地保护的立体实践与蝶变之路,以多维举措书写了湿地保护的“岳阳样本”。
如今的东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健康活力,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洲滩芦苇摇曳,麋鹿成群奔腾,江豚逐浪嬉戏,候鸟遮天蔽日——这片古老湿地的重生,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诠释。
数说守护
○自2019年《岳阳市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正式施行以来,共拆除非法矮围53处,查处非法采砂案件57起,刑事立案6起。
○2020年,50套智能视频设备投入使用,实现重点区域实时监控;2024年洞庭湖湿地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入选国家级站点。
○截至目前,修复湿地面积近2700公顷,完成核心区欧美黑杨清除。
○2025年,东洞庭湖小天鹅数量增至4.23万只,越冬水鸟总数突破28万只,麋鹿种群增长至323只。
○生态修复带动文旅发展,江豚湾成为生态旅游打卡地;“洞庭湖国际观鸟节”等品牌活动,有效推动科研成果全民共享。

《岳阳晚报》2025年4月21日版面
来源:岳阳晚报全媒体 记者 袁硕望 通讯员 陈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