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吴苗苗
近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杂粮领域多位专家走进易县幸福在线家庭农场,围绕食用豆、谷子、甘薯等作物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控及品牌建设,开展实地调研与技术培训。
“易县杂粮种植历史悠久,但目前农户仍多沿用传统技术,品种老化、病害频发,甘薯线虫病和种苗带毒问题尤为突出。”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虫害防控岗位专家马娟在培训会上说。
据了解,易县位于太行山东麓,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光热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适宜食用豆、甘薯等杂粮种植,目前全县杂粮种植面积约10万亩。但受限于技术落后和脱毒种苗推广不足,当地杂粮产量低、品质差。此次专家团队针对当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讲解,并通过现场问卷调查,为农户答疑解惑。
“过去种甘薯全凭经验,听了专家的讲解才知道问题出在哪了,以后咱就按照专家说的做,产量和品质的提升肯定没问题。”幸福在线家庭农场负责人耿俊峰笑着说。
培训结束后,专家团队走进农场种植基地和加工车间,考察甘薯育苗、谷子轻简栽培等技术应用情况,并为农场粉条、甘薯茶等产品优化包装设计、拓宽电商渠道提出建议。
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保定试验站站长赵晴现场说,易县生态优势独特,但产业链条较短,需加强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标准化的种植有利于品牌的打造。同时,通过与“红根儿土特产”“狼牙山系列土特产”两大品牌签约合作,能够实现基地产品附加值提升20%以上。
从田间地头的“小特产”到富民强村的“大产业”,近年来易县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品牌打造等措施,推动杂粮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型。此次专家帮扶不仅破解了技术瓶颈,更打通了产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从种苗脱毒到品牌营销,全链条升级才能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对接易县杂粮协会和龙头企业,推动建立区域性杂粮产业联盟,助力打造品牌建设,让小杂粮也能挑起农民增收致富的‘大梁’。”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专家王容燕说。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