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脚步追寻信仰 “背包”里故事足够“津彩”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3:53:00    

央广网天津4月24日消息(记者韩雨晨 周思杨 实习记者李骏宇)日前,春日的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在暖阳中迎来一场关乎思政育人的盛会。天津市实践育人工作现场会暨“背包里的大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实践行动推进会在此召开,来自教育、文物系统及高校、中小学、研学基地的代表齐聚,共同勾勒新时代思政教育的“行走版图”。

会议现场(央广网发 天津市教委供图)

会上,天津市教委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处处长杨明部署天津市大中小学一体化“背包里的大思政课”实践行动整体工作安排。会议部署的“四个学段”实践方案成为全场焦点:小学阶段开展“我给周总理敬个礼”活动,所有小学生毕业前到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或周恩来总理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开展一次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初中阶段开展“我给新时代代个言”活动,开好《行走的大思政课》地方课程,成建制带领学生走出校园;高中阶段开展“我为奋斗者点个赞”活动,鼓励学校带领学生主动寻找并采访在不同领域默默耕耘、勇于追梦、奉献社会的劳动者、创业者、奋斗者,记录其感人故事,形成作业成果;大学阶段开展“我为新征程献个策”活动,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为更好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们通过这种大中小学螺旋上升的实践育人活动,引导学生充分用好天津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场馆资源,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激发爱国情感,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天津之美、时代之美、奋斗之美、科技之美,通过自己亲身挖掘身边奋斗者的故事、体验新时代的伟大成就,让学生们自觉成长为这个时代的奋斗者、奋进者、创新者。”天津市教委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处副处长满荣表示。下一步,天津市将在全市层面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同时面向各区、各学校推出一系列特色路线和优质课程,帮助学校把实践育人切实落实到地,发挥实践育人工作实效。

会议现场(央广网发 天津市教委供图)

会上,天津市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天津工业大学、河西区教育局等单位进行了交流发言。“我们聚焦打造‘一校一特色’,从周边的优质资源、红色资源做起,根据学校特色与文化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有目的性的课程设计。同时,我们特别重视作业重构,将部分课程及课后服务进行调整,孩子们可以去到天津市其他区进行学习,并在活动后将学习到的内容上传至云端进行展示评比,现在很多学校都跃跃欲试。”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马建伟说道。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早已是津城学子的“思政课堂”。“对我们来说,馆校共建不是简单的场地开放,而是要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与学校课程开发深度融合。”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王笑琦透露,馆内正充分挖掘周恩来精神,努力讲好伟人与天津的故事,打造具有津派文化内涵的“大思政课”,推出“我给周总理敬个礼”青少年主题研学品牌,深耕“1+N”(1堂大思政课+N个主题)特色课程供给体系,目前已有30余所学校的5000余名学生参与活动,“我们以‘情感共鸣’为起点、以‘实践行动’为归宿的育人模式,为新时代学校思政教育提供了‘见人、见事、见精神’的创新范本,助力培养‘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海河之畔的百年名校到滨海新区的科创园区,从青砖灰瓦的历史故居到现代化的研学营地,一幅“大思政课”的立体画卷正徐徐展开。这场始于“背包”的思政之旅,正让津沽大地成为滋养初心的“大课堂”。当孩子们背着装满故事、思考与梦想的背包走出校园,关于思政新的故事,又在悄然开始。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