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沿河自治县泉坝镇山道上,省农科院专家付志勇的汽车碾过露水,看着身后三轮车满载着发酵牛粪桶。"高海拔果子挂果率高,低海拔糖分更足!"这位"李树医生"跳下车,冲着三坝村管护员冉光全喊话。晨雾中,160亩李园正迎来年度"体检",发酵有机肥裹着草木灰被埋入根系,像给果树喂下定制营养餐。

3月19日,省农科院专家付志勇正在给泉坝镇三坝村技术管理员现场培训蜂糖李管护知识。
在海拔落差300米的梯田式果园里,藏着泉坝人的甜蜜密码:2931亩蜂糖李如绿色海浪铺展,10.17万株果树在云雾中舒展枝条。自从2017年启动"退耕还李"工程,这片曾长满玉米的土地已蜕变成"黄金果园"——去年351万元的产值,仅是这场蜕变的序章。
"以前花开得热闹,果子却像捉迷藏。"算子村合作社负责人田仁江蹲在示范基地,用手机拍些李花。随着省果树所专家团五年的科技耕耘,"棉花果""裂果"等顽疾被精准攻克。如今无人机巡航监测虫害,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滴灌,连修枝都讲究45度"黄金夹角"。曾经的种植痛点,化作23项标准化生产规程,印成小册子发到500多户果农手中。

3月19日,省农科院专家付志勇正在给泉坝镇三坝村技术管理员现场培训蜂糖李管护知识。
科技赋能下,"泉是李"品牌正擦亮金字招牌。田仁江的团队架起直播架,李花节期间5人自媒体小组创下百万流量;每年成熟季果子飞往外省,每颗李子都有了"身份证"。而在镇党委规划图里,20公里李花观光带串联起8个村庄,春日雪白花海已成"生态请柬"。
望着漫山李树,泉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肖彦说:“2025年40万斤产量不是终点,我们要让每颗李子都成为乡村振兴的金种子。"山风掠过,沉甸甸的果实碰撞出清响,仿佛山野在细数:这十万株蜂糖李撑起的,不仅是800万元产值,更是一个乡镇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跃迁的铿锵脚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施平
一审 田勇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