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该有盲区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3:03:00    

“家里一位女性亲戚,50多岁,已经到了退休年龄,还是想进厂挣点零花钱。公司不跟她签劳动合同,而是签劳务协议,还要求她签‘免责条款’,工伤概不负责,不签字就不录用……”近日,四川的张女士讲述了家里亲戚找工作的经历,并表示,“在小县城,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要50岁以上工人的工厂,实在不想放弃这个工作。但是如果签了字,以后出现工伤怎么办?”(4月10日《工人日报》)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选择继续工作,以发挥余热、补贴家用或提升生活质量。然而,超龄劳动者常面临求职门槛和就业权益保障难题。2025年1月1日施行的《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应当保障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工伤保障等基本权益”。

从法律层面看,超龄劳动者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退休后已经享受退休养老保险待遇的人,一类是达到退休年龄但未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人。一般而言,企业与前者建立的是劳务关系,后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模糊,现有规定存在争议。

近年来,对于超龄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在不断加强。比如,此前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和人社部相关意见明确,超龄务工农民工,尤其是未享受养老保险者,因工受伤应适用《工伤保险条例》。

不过,要想切实保障超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显然不能仅靠司法裁判的“灵活性”。当务之急,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消除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法律盲区”。比如,明确享受和不享受养老保险的两类超龄劳动者和用工单位的法律关系;将“年龄歧视”纳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劳动争议范围;明确超龄劳动者主张劳动权益不以劳动关系为前提;建立就业年龄歧视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由用人单位证明年龄限制的正当性等。

在政策层面,应尽快推动劳动保障制度的“适老化”改造,构建阶梯型、差异化权益保障体系。比如,可为超龄劳动者设立单项工伤保险,以覆盖工伤保险的盲区;对于有些岗位取消年龄限制,以适应岗位能力作为判断依据;对主动雇佣超龄劳动者的用人单位,给予税收优惠或补贴等。

在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超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能有“法律盲区”。期待各方形成合力,共同为超龄劳动者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章平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