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重大装备当中的大规格材料、高性能材料、大尺寸构件可以做了,就能配合国家重大装备制造材料的发展。我们可以在雄安新区,把它转变成产业化的东西。”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在接受河北日报、纵览新闻记者曹青采访时表示。
王华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高性能金属新材料及金属3D打印技术领域的科学家。在他的带领下,其核心技术团队与国内航空航天、能源动力等重大装备设计制造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在国际上率先突破了钛合金、超高强度钢等高性能大型关键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工艺、装备、材料和应用关键技术,为国家重大装备的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年5月,雄安重大装备金属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在雄安注册成立,并同步设立“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雄安创新中心;同年9月,在雄安新区、北京市领导关心支持下,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北京煜鼎增材制造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暨“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整体疏解进驻雄安新区。
“建一个产业化基地,我觉得所有东西都要过去。应该把基础的研发、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才可以长久发展,这也是大家的共鸣。”对于王华明院士来说,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也是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高地。践行国家级创研平台的“国家使命”,并能落地雄安,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到底什么是金属3D打印?它有哪些优势?王华明院士向记者介绍说,其实可以把3D打印理解为平面图形的堆叠,“就像我们去医院做CT,它是一张断层切片,但无穷多的切片堆叠起来,就可以处理很多复杂的事物。我们控制激光和温度做大型金属零件,也是这个原理,但是过程是复杂的。”
“金属3D打印不要模具、性能更好,制作出来还是一个整体。”王华明院士表示,在制作一些重大装备制造的关键部件方面,相比传统锻造的方式,金属3D打印可以节省制造模具的费用,节省锻造、加工的时间,同时还能节省材料,大大提高材料利用率。
金属3D打印,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发展?王华明院士说,从最上游的原材料延伸到装备制造,其产业带动作用是很强的。“增材制造的装备,你可以理解它是一种工业母机,出来的产品可以用在不同领域。”
金属3D打印的市场空间有多大?王华明院士以铜合金、铜导线为例说,“这在全球可能就是万亿级的产业”。他表示,河北有钢铁、钒钛等重要矿产资源,是材料大省,而京津冀协同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与河北丰富的产业资源结合,长时间融合发展。
创新,在雄安有更大的场景,在河北有更大的产业基础。“现在我们的设备已经满满当当的了,进度很快。整个基地投产面积也相当于北京的十倍二十倍……”谈到雄安重大装备金属新材料研究院及厂房,王华明院士很是兴奋。
采访中,曹青采访团队看到了这位科学家的执着与坚守,也感受到了他迫切希望把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造福全社会产业能力的愿望。
“对于科学家们来说,他们一项项技术的创新突破,是期望可以为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提供此前没有的解决方案。”曹青说。
事实上,在产业发展一路升级的背后,这些高精尖的技术正在一项一项落地。雄安,也正在汇聚越来越多的尖端科技,辐射成一条条生机勃勃的产业发展新链条。
策 划:刘成群
监 制:张文君 梁海涛 张洪杰
制 片:曹 青
统 筹:解丽达 曹铮
文 字:宗苗淼
摄 像:周国梁 桑亚君 马会波 张 超
制 作:姚 鑫 张 超
视 觉:曹 旭